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太原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太原楼市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分城调控催生土地冷热不均 增值服务或成利润突破口

来源:房掌柜  整理 太原房掌柜  2018-06-22 11:19:43
[摘要]今年以来,土地市场分化加速已成不争事实。在楼市调控已进入深水区,去库存已取得阶段性效果的时候,一些一线城市土地成交低迷,部分二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量、成交金额却不断刷新纪录

      今年以来,土地市场分化加速已成不争事实。在楼市调控已进入深水区,去库存已取得阶段性效果的时候,一些一线城市土地成交低迷,部分二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量、成交金额却不断刷新纪录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不同城市对推地节奏控制的考量在哪里?

      不少城市发布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,并开始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,城市更新的背后,土地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。如何平衡供需难题?上海(楼盘)给出了案例,在城市建设用地“控总量”的同时,调整不同类型土地的用地结构,来破解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约束问题。而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,面对城市土地冷热不均的现状,“分城而论、细致深入”或是更好的选择。

      供地,一直被视为楼市风云的“前情表”,每逢楼市调控更是如此。在当前调控分城而论的趋势下,各城的土地供求状况、房企参与热情也大不相同。

      记者整理多维度数据即发现,今年以来,土地市场分化加速。在楼市调控进入深水区、去库存取得阶段性效果的时候,各地的不同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的市场效应,一些一线城市土地成交低迷,部分二三四线城市却在土地成交量、成交金额上不断刷新纪录。

      在这种情况下,城市土地部门、房企,应该有怎样的供地和拿地考量?

      城市土地冷热不均

      大部分城市都有土地供应的长期规划,不少城市对于年度土地供应都有明显指标要求。但一个年度内的推地节奏,则受制于市场因素等多方面影响,这也给目前各城市土地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,创造了可能。

      来自中指院数据就显示,2018年5月,全国出让金排名前二十城市成交总额为1482亿元,同比上涨30%。但各级城市冷热差异明显。

      一线城市今年5月土地供应环比缩水过半,成交土地31宗(面积106万平方米),环比减少49%,同比减少25%,出让金环比缩水超七成。

      其中,北京(楼盘)由于限价房、共有产权房等政策影响,今年土地市场供应量与成交量明显减少,5月甚至出现零成交。深圳(楼盘)的住宅用地更是一地难求,商业和工业用地已成市场主力。

      二线城市如杭州(楼盘)的宅地供应量减少逾三成,且连续三个月呈下滑趋势。

      与之相对的是,三四线城市土地供求量环比走高,楼面均价环比增逾两成,土地出让金为1654亿元,环比增加66%,同比增加64%。

      丁祖昱在“第七期易居沃顿中国房地产实战研修项目”全球课题发布会上表示,出现这样的情况,主要是因为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地价高的问题,加之限价的影响。

     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告诉记者,一线城市的土地成交低迷和目前市场降温有着直接关系。一是城市的一二手房价格不断下探,导致房企对于未来的预期变得更为谨慎;二是限价影响,房企获利空间被收窄,在一线城市拿地的心理压力较大。

      也是由于房企心理预期的不同,部分二线城市土地出现火热场面,尤其是一些经济实力较强、人口集聚力强的城市,在“抢人”政策之下,房企看到了购买力带来的市场信心;在三四线城市,受到“去库存”及“棚改”政策的影响,企业的“抢地”意愿明显。

      但当一线城市土地“凉凉”,部分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土地火热的时候,地方政府则需要做一道平衡题——如何在供地减少的环境下,保证土地收入;如何在地市火热的时候,控制好土地溢价率。

      上海的做法或值得一看。据了解,近年来,上海供应土地价格抬升。根据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7~2035年)》,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,上海建设用地增量只有40~50平方公里左右,未来将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。但随着土地价格抬升,拆迁难度加大,旧改盘活存量用地空间有限,同时又要兼顾拆迁安置、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,会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稀缺。土地价格持续抬升,导致市场“慢周转”。

      另一方面,2017年,上海大规模推出“招挂复合”的拍卖方式,进一步提高拿地门槛,优势房企获取土地的机会较大。

      数据显示,2016~2017年项目拿地到销售的时间明显长于往年。中长期来看,上海土地市场“寸土寸金”,房企获取土地难度加大,一旦在上海获得土地,势必导致房企转向做“利润”,放弃冲“规模”,而一旦要做利润,势必“慢周转”。

     如何踩准时机拿地?

      而对于企业来说,面对冷热不均的现状,“分城而论、细致深入”或是更好的选择。

      明源地产研究院分析认为,过去开发商的城市选择更多是看GDP、产业结构,人口规模等指标,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,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趋势不可逆转,由此带来的房地产发展布局也产生很大变化,一些旧的判断指标可能失效了。现在对于城市选取的指标,应该更具落地性和深入性,要考虑更多细致指标。

      例如,考虑城市的土地溢价情况。中指院数据显示,今年5月三线城市的平均土地溢价率为33%。

      在一些热点城市,张波认为,过高溢价率本身就伴随着高风险,尤其是为了追求规模。由于高地价导致房企自身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不鲜见,因而反倒应该谨慎对待。

      房价处于低谷期,房地产市场遇冷的市场,房企应该持有一定“反季节”概念,趁拿地竞争强度较小,控制好拿地后的项目进度,等待房价进入上升通道,获取较大收益。

      “上海就是房企可以考虑此时逆周期投资的拿地之所。”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,2018年三季度是上海房价周期的波谷,值得考虑。

      “实际上,房企在一线城市的拿地意愿还是有的,只是一线城市普遍开发项目节奏放缓,开工意愿较弱,这点需要提前考虑。”张宏伟表示。

     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则给出建议,在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、大房企越跑越快的背景下,与其固守业绩很难增长的城市,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发展更快的城市。

      不过在选择一些新区时,需要仔细论证。大方向是跟着城市规划建设走,但仅跟规划,“可能拿了地也没人给你修路”,仅跟城市建设,城市经济中心的门槛普遍偏高。

      “这是一道综合题。总体来说,现在拿地就是要更细致,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判断。”上述人士直言。

      相关新闻:

      作为龙湖集团的第三大主航道业务,冠寓近日在北京新开两家店:冠寓望京北路店和昌平生命科学园店。

      比起传统地产业务,发展长租公寓更像是一单“细水长流”的生意,需要有足够的耐心。然而,各家长租公寓品牌商却不甘于眼前的规模,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启迅速扩张。

      增值服务或成利润突破口

      几年间从无到有,对于长租公寓的盈利模式,各家企业仍在探讨中。

      一位房企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长租公寓业务的盈利性确实有较大差距,虽然泊寓整体出租率目前保持在90%以上,但因为租赁的税费等流通成本较高,目前资金回本的时间还较长,预计在5年左右。”

      长城证券分析师汪毅则认为,租赁业务的回报周期长,资金周转速度较慢,目前长租公寓行业的运营费用率很高,一般为40%左右,因此可分配给投资者的收益率也只有3%-5%。

      龙湖集团副总裁兼任冠寓公司CEO韩石告诉记者,“集团内部对于冠寓长租公寓板块,设定了精细的投资测算模型,对于整个冠寓的投资回报率有严格的要求。冠寓目前动态投资回收期5至6年。最终目标要把它变成赚钱业务,做到行业前三。进入相对成熟期,轻资产类的长租公寓毛利率35%左右,净利润率能到12%-15%。”

      能获得如此高利润,在龙湖看来公寓初期可能是微利时代,而冠寓从商业模式上开拓了具有更多营收渠道和可能性的Cityhub模式,如在增值服务端,加大租金收入以外的更多渠道和可能性,在提升品牌溢价力和合理提升租金方面确保盈利。

      换而言之,就是将整个公寓形成“闭环”,让租客尽可能将日常消费留在公寓内。据了解,冠寓门店增加丰富的增值服务,如橱柜、仓储、保洁、搬家等,无人超市、娱乐设备等,让租客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咖啡、专业健身教练、互联网仓储等等丰富的服务内容。

      龙湖集团副总裁、北京公司总经理宋海林称,龙湖作为地产企业,切入长租公寓市场,从回报和利润方面,一定不仅是单一的从租金剪刀差的维度思考,而更多是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,聚焦的是资产保值和经营增值的逻辑。目标是2020年,达到规模行业前三,30亿元的营收收入。

     获资本市场青睐

      尽管住房租赁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窗口期,但长租项目前期拿地建设、后期运营管理,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。加之运营期间资金回收周期长,长租公寓资金压力相较住宅项目更大。

      在第一太平戴维斯住宅租赁部助理董事蔡春焕看来,长租市场的参与者能否获得稳定的融资支持,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。

      自2017年起,资本开始抢滩长租市场,金融机构纷纷与长租市场的头部企业合作,通过破冰资产证券化来推动长租市场的融资活动。龙湖、保利、阳光城、碧桂园、招商局蛇口、越秀、旭辉等房企以及魔方、链家自如、新派等长租品牌,均通过CMBS、ABS、类REITs等不同模式实施了租赁产品证券化,获得了重要的金融支持。

      作为创新金融工具和长效商业模式,住房租赁的资产证券化既有助于租赁住房企业的规模化、集约化和专业化,还有助于盘活存量、为住房租赁市场注入活力,从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。

      以冠寓为例,2017年12月,龙湖集团成功获批全国首单住房租赁专项公募债券50亿元,并于2018年3月成功发行30亿元,2018年6月,龙湖集团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(GIC,新加坡主权基金)共同设立长租公寓投资平台,专项投资位于中国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的长租公寓项目,首期投资额共计10亿美元。

      对此,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区董事长麦安东表示:“2017年是长租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,在政策的鼓励下,国内住房租赁市场迎来全面发展的重大机遇。2018年称得上是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元年,在政府鼓励‘租售并举’的背景下,国内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有望在以租赁住房,尤其是长租公寓为底层资产的证券化产品中率先取得突破。”

     (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、北京晚报)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谭劲松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房地产收并购明显增多 百亿房企数量同比少了近一半
  2. 2多家房企半月内发短债拟募资44亿元 资金压力依然严峻
  3. 3特殊机会投资风口已来? 远洋资本再设6亿美元私募基金
  4. 4金地2021年利润总额下降21% 归母净利润94.6亿元
  5. 5加速风险出清 多家银行抛出房地产并购融资计划
  6. 6大悦城获100亿并购贷额度 并购资金“拿来易、用出难”?
  7. 7绿地控股选举张玉良为第十届董事长
  8. 8标普称116家房企今年国内债券到期金额约2300亿元
  9. 91月65城新房线上均价微跌 二手房挂牌均价微涨
  10. 10终究成了“小碧桂园”? 中梁把上市途中的物业公司卖了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